王羲之成为“书圣”是历史必然的,也是历史偶然的,是历史选择他为书法代表性人物。
大家心里清楚的很,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历史代表性人物,尊为祖师爷,尊为风范,尊为圣人圣教。比如孔庄老墨,孔之之于儒家,关羽之于兵家,陆羽之于茶客,陶朱公之于商人,鲁班之于工匠,等等。王羲之在历史文人书家的心目中的地位,自然地扮演着这样的角色,古典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完美追问与探索的源头、基石。
王羲之的书法,自唐太宗情有独钟之后,王羲之一直稳居“书圣”的宝座,后来以王羲之父子二王书风一直影响着后世,从张旭、怀素、颜真卿到王铎、傅山、董其昌、白蕉、林散之无不受其影响(见图,节《裴将军诗帖·唐·颜真卿》)。
“不学二王,下笔便错。”学错二王,下笔笔笔都错,学二王不当,下笔错上加错。这是书法的要领不要领的问题,是书法本身学习感悟与修养要诀的根本问题。
尽管历史有识之士对王羲之的兰亭序的真伪争议不休,丝毫不能影响《兰亭序》的书法魅力,王羲之确实早己成了书法的同义词。书家不幸诗家幸,是幸还是不幸,幸与不幸也并非谁家一家之言。
因此,王羲之成为“书圣”是历史的必然结果,是古典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结合的结果。
《王羲之确立“书圣”的过程》
王羲之,字逸少,官至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其书法少学卫夫人,后改学王廙,又取法钟繇,张芝,被后世尊称为“书圣”,然真迹不存。王羲之将古拙质朴的书风变为疏放妍美,完美体现了魏晋风度。
第一,王献之时代与趋新尚妍
东晋后期和宋齐年间的社会风尚为趋新尚妍,正如虞龢《论书表》中云“夫古质而今妍,数之常也;爱妍而薄质,人之情也”,此时王献之的影响力大于王羲之。
第二,确立书圣的第一次高峰期
东晋政治以门阀著称,梁武帝在位以来为淡化王谢郗庾等世家大族的影响,夺取文化的话语权,推举钟张为代表的汉魏书风。此时终有钟张书法作品较少,王羲之传世作品较多,结果使得王羲之书法得以复兴。
第三,确立书圣的第二次高峰期
唐太宗李世民也非常喜欢王羲之书法,并且自己也学习王羲之书法,有《温祠铭》作品传世。唐代出现了一大批受王羲之影响的书法家,如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孙过庭等。
第四,确立书圣的第三次高峰期
宋代结束了唐末近百年的战乱,废除了科举制的“以书取仕”的政策,连年战争使得优秀的书法作品被破坏,师生相传的道统也随之失传。《淳化阁帖》的出现使得王羲之书法影响力更大。
百年树人!蔡邕·韦诞·钟繇·卫夫人到王羲之是第五代,继承并发扬了《九势》与飞白;深得《周易》之精髓“体不变用万变”又得老庄思想之内圣而超然、大而化之又汪洋恣肆见于笔峰;《姨母》《丧乱》对人间的深情见于笔墨;《兰亭序》是王羲之的悟道心得见死生为虚诞,读道家思想都知道了脱生死;《黄庭经》朋友们认真读文就知道了。恩师魏启后先生赞王羲之精神内敛而又有光芒(锋芒)张钧的胡思乱想博方家一笑。
本文来自作者{阿斯塔纳}投稿,不代表中方互动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aocaiwang.cn/archives/5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