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回台湾后,很难成为一位“大陆专家”?

在大陆骂台湾,回台湾批大陆,似乎是我们这些行走两岸的台湾年轻人,被套上的标签。

 

待过大陆、回台湾成为“大陆专家”或“名嘴”在媒体上侃侃而谈者,一直所在多有,有些专业、有些走猎奇流量路线。因此,自我向公众号读者及大陆朋友们公布“即将返台”的信息后,不乏大陆朋友可爱的嘱托“如果真的被贴标签了、实在不得已了,骂大陆也行,我会原谅你的”。

 

如我这样过去久居大陆的台湾人,一但回台定居,是真能靠“爆料”生存吗?我又真的能以“大陆专家”自居吗?

 


一,赴大陆的“可怕故事”一直存在

 

“某位台商带千万资金赴广东,没想到结局是这样”、“昔日在上海风光无限,如今他叹气:西进大陆坑太多”⋯⋯这类报导自我小时候便有,台商赴大陆有些赚的盆满钵满、有些惨淡收场,有些回台后上电视节目“揭开大陆不为人知的一面”(被骗钱、被坑等等),这些大家都不陌生。

 

大概在我高中(2004年之后)大陆经济起飞的信息占满媒体版面,在人们的认知中大陆机遇与可怕并存,但这“可怕”并没有辐射至一般老百姓,停留在科技厂的“台干”和“台商”圈层——你会在媒体上看见在广东工厂的台干分享被坑的故事,但这对于我这位数理化不及格的废物学生而言,去中国大陆发展跟我没关系。

 

2012年后我去北京读书,从那时自2020年,尽管经历过太阳花与一些事件,赴大陆寻找机会成为台湾年轻人的选项,与此同时社交媒体兴起,传统的台商、台干叙事渐渐被“在互联网大厂的台湾人”打破。

 

“分享大陆经验”不再侷限于台湾科技业、金融人和台商这些“金字塔顶尖人才”,那几年我看见出版界的、餐饮界的与新媒体创业的台湾人都能分享赚到不错薪资的经验,也有不少来大陆读书的台湾学生愿意站出来分享。

那几年有个很难得的现象:“赴大陆发展”的门槛不像过去一样高,因此台湾读者对于大陆信息的“实用性需求”上升。2015年至2020年做大陆新闻的感觉,就是不少台湾读者真的在“看大陆”——有别于过去的猎奇,是真正想了解大陆的政治、经济、社会。

 

但这样的情况,在大环境改变下的这两年(20232024),又转变了。

 

 

二,2024年台湾看大陆:信息需求更猎奇,生活更融合

 

2024年台湾学者王信贤写过一篇文章,描述台湾现在的大陆研究。他提到,现在年轻一代学者对大陆多聚焦于“研究另一种体制”(体制对比),或是“研究大陆对台湾的影响”这类防卫性研究。

 

甚至,不用去大陆,也能做“中国研究”。同时,研究中国大陆的院校和人才,相比过去,也在减少。

 

这两年看台湾媒体,关于大陆普通民众、带着人性刻画的角度也在减少。政治性强的、猎奇的、样板刻画的则增多。

 

前几日与台湾朋友隨意聊天,发生了以下对话。

 

我:“燕郊房价狂降,那些在高位买房的民众,这种角度有人看吗?”

 

“没有。读者会说大陆人活得如何,关我屁事。”

 

“小红书上很热门的35岁被裁员呢?”

 

“没有,读者会说大陆人被裁,关我屁事。”

 

“经济政策解读呢,有人看吗?”

 

“你在开玩笑吧?”

 

“那XXX和XXX的明争暗斗呢?”

 

“恩,这可以。”

 

撇除人为的刻意操作,小红书与抖音确实促成两岸年轻人的生活融合,但无法改变政治上台湾对大陆的不了解与猎奇心。

 

“你知道吗?在大陆这样做会完蛋”之类的文章,从未消失。只要两岸氛围改变、台湾年轻人来大陆“长期发展”的需求降低,关于大陆的“猎奇性信息”必然会增加。

 

“反正我也不去,关我屁事”,所产生的就是越来越多台湾读者对大陆的“实用性信息”无感,转而寻求有意思的、刺激的、猎奇的、真假难辨的。

 

与此同时,就算不打算去大陆者,同样能感受到大陆对台湾的影响,比十年前还明显许多。所以近两年有台湾年轻人每天必滑小红书,也有人高呼“去大陆很危险”、批判他人使用大陆用语,这两种人群都占据网络。

 

待过大陆、出来“爆料”的人,此刻自然就有流量了。

 

三,我待过大陆十年,是大陆专家?

 

2015刚进入媒体时,我也会买一些台湾学者的书(多为以前待过大陆、打着“大陆专家”旗号者),但逐渐我不再迷信一些“专家学者”,因为我感觉自己作为一位没啥经验的小毛头,反而比某些专家还专业。

 

单凭曾经待过大陆,按照当时的经验来评判现在的大陆环境,我实在很难认同。

 

我回台后,按照目前这种“两年一变,五年一大变”的情况,对于大陆的一些议题,我在一年内或许仍能有准确性,两年后、三年后呢?我要成为那样的“大陆专家”吗?

 

至于“爆料大陆”之猎奇路线,就更不可能了。撇除过去十年受过许多朋友帮助的因素外,就理性层面,我也不认为“为黑而黑”的搏流量能是一条长久道路。这时代在全球行走,都有可能会碰到大陆客户、大陆品牌,大环境不论再怎么变,仍有太多品牌会想研究大陆市场。

 

我认为,就算回台,也很少有人能完全肯定——本人跟中国大陆的人、事、物,以后再无关联,掰掰了您。

 

两岸关系很重要,但如今已有太多猎奇新闻创作者和爆料者,已经不差我一个。

 

现在是一个人人都玩小红书,但台湾人仍不懂大陆人、大陆人也搞不懂台湾人的时代。

 

这是一个台湾媒体上少了大陆普通人、大陆媒体上也没有台湾民众的年代。

 

能写实刻画两岸普通人的角度,反而在这新媒体时代,成为稀缺资源。

 

 

在大陆12年,虽然也从事媒体业,但我与定期来大陆采访的台湾记者截然不同,我跟大陆记者比较像,对很多议题痛心疾首、恨铁不成钢。

 

往返兩岸的台湾记者、及我周围一些以赚高薪为导向的科技业台干,往往能比较抽离、能站在他者角度去分析大陆。

 

有大陆记者曾劝我像一个观察者一样,做媒体会比较容易,但很多时候我还是——骂骂咧咧的,好气哇!

 

我在北京不是台湾专家,回台湾也不会是大陆专家。

 

既然大陆媒体上没有太多台湾本地的角度,我以后会继续写下对台湾的观察,仅此而已。

 

如今两岸都有很强的网络舆论导向,两岸网民狭路相逢,往往也仅以简单粗暴(或开玩笑)的词语和态度应对彼此。在社交媒体上,大家越来越怕自己的言论会被放大,所幸少说,或是参照一些“标准模板”表态。

有人能一边狂买泡泡玛特,一边纠正别人“勿使用大陆用语”;也有人一边嚷嚷“不在乎台湾人怎么想”一边关注台湾,这些很复杂、又很有意思的心态,都很难体现在如今的短视频或小红书中。

 

所以我不会停止更新公众号,所以我需要不断交流、不断学习。

 

诚然,喜欢大陆与爱台湾完全不冲突,但也不少人劝过我这样两面不讨喜,这些年我也深刻领略太多次“两面不是人”的感受。

 

我知道回台湾后,与朋友聊起大陆,他们还是会认为我“不陆不台”。幸好,做公众号至今,唯一深刻体会的,大概就是放下“台湾人该怎么想”“但我好像也不像大陆人”之标签——写“郭雪筠怎么想”就行了。

本文来自作者{烤红薯}投稿,不代表中方互动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aocaiwang.cn/archives/6315

(0)
上一篇 10小时前
下一篇 10小时前

相关推荐

  • 二次元美少女的腿怎么越来越“肉”了?日本网友:一切要从2017年说起…..

    先说结论:肉腿是好文最近在日本论坛上,有网友提及这个话题:动画里的肉腿是从什么时候流行起来的? 版主以2006年的动画《暮蝉悲鸣时》为例,说明当时动画里的女性角色还是以瘦为美,双腿也更显纤细。 然而20年过去,过去只能被藏在硬盘里私下揣摩的肉感美学,如今被端到明面上来,成了万千阿宅集体为之发癫的存在。 这位日本网友认为,真正使“肉腿”流行起来的,是2017年…

    2天前
    900
  • 车厘子断崖式降价之后,“穷人乍富”的大馋丫头已经炫中毒了

    最近,某知名季节性顶流网红又复出江湖了。 没错,就是在说漂洋过海来媚粉的那一位——车厘子。   恰逢今年车厘子大降价,一位广东女子遂“车厘子瘾大爆发”。男友买了5斤车厘子,她自己狂炫3斤。   结果没成想,2025刚开年就因为这车厘子高烧不退、紧急送医输液急救。   @都市报道 本来新年是美美的,这下整得喉咙疼、眼睛肿、呼吸困难,因为这水果而无奈肿成“悲伤蛙…

    2天前
    1400
  • 洛杉矶野火为何难灭?

    “在洛杉矶三十多年,野火等自然灾害并不少见,但短期内发生这么严重野火灾害的情况还是第一次见。”1月9日下午,居住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东部地区的美国法律学者、律师张军对新京报记者说,此次野火灾害主要集中在洛杉矶北部和西部地区,但东部地区的空气质量也肉眼可见地变差了,他也因此取消了一些原定的外出安排。 美国洛杉矶地区正在经历肆虐的野火。根据洛杉矶县警方通报,…

    4天前
    1600
  • 为什么感觉广州和上海的城市气质如此不同?

    广州给人的感觉就是比较接地气,市井气息浓厚,不会给你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走在街上,你能看到各种小店铺、大排档,到处都是热热闹闹的市场。

    2025年1月7日
    1900
  • 8招教你快速打造作品的『全栈设计感』

    你,也可以成为“UI+交互+用户体验+跨界设计”综合能力的设计师。

    2025年1月7日
    10.1K24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邮件:中方互动@sina.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