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改革始终是推动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然而,回顾中国的改革历程,我们会发现一个严峻的现实:改革若不触动利益集团,没有不失败的。
洋务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秉持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理念,开启了向西方学习技术的征程。在当时,清政府深刻意识到自身在军事技术等方面的落后,于是大力引进西方的造船、制枪技术,创办了一系列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但洋务派仅仅醉心于“坚船利炮”这些表面的技术成果,却对“船坚炮利”背后的制度根基视而不见。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办企业的仍是封建官僚,工厂的利润常常沦为个人的私产。比如,一些洋务企业在采购设备、原材料时,官员们为了谋取私利,不惜高价购买劣质产品,导致企业生产成本高昂,生产效率低下。军舰本应是保家卫国的利器,却因官员贪腐,在维护、弹药配备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最终在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宣告了单纯技术模仿的失败。
洋务运动的失败根源在于,技术只是果实,制度才是树根。在封建制度的腐朽土壤中,即便引进了先进技术,也难以让其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因为没有制度的约束,先进技术不仅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为了旧制度的附庸,被腐败的官僚系统和落后的封建结构吞噬殆尽。
戊戌变法试图从制度层面进行彻底变革,引进宪政、废除冗官、改革教育,这一系列举措直击封建贵族和守旧势力的核心利益。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希望通过变革,打破旧有的权力网络,实现国家的富强。
然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势力,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力和利益,毫不犹豫地对变法进行了残酷镇压。戊戌六君子血洒菜市口,戊戌变法仅仅持续了103天便宣告失败。这场变法失败的核心原因,就在于改革直接威胁到了封建权力集团的根本利益。变法所要求的精简冗官、裁减臃肿行政机构等措施,触及了权力网络的神经中枢,使得顽固势力迅速联合起来,将改革扼杀在摇篮之中。
戊戌变法的失败表明,制度改革与技术引进不同,它要颠覆旧制度,必然会遭遇强大的阻力。利益集团为了维护自身的既得利益,会不惜一切代价抵制改革,若不能有效应对这些阻力,改革便难以成功。
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变革。在改革初期,通过引进技术、吸收资本来拉动经济增长,这一策略取得了显著成效,深圳特区的崛起便是最好的例证。引进技术成本低、风险小,不会立刻触及复杂的权力分配和利益格局,这使得技术引进成为了“摸着石头过河”的第一块石头。
以乡镇企业为例,改革初期农村土地制度的松绑,催生了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在这一阶段,制度改革的步伐与技术进步相互配合,共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本的收益逐步向城市倾斜,乡镇企业由于缺乏深层次的制度保障,逐渐失去活力。
在国企改革中,同样面临着利益集团的重重阻碍。上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试图引入市场化机制,以提高企业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但企业内部的管理层却迅速形成了“内部人控制”模式,利用制度的不完善,通过各种手段侵吞国有资产。原本旨在提升效率的改革,不仅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反而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形成了“国企亏损、干部发财”的怪圈。
改革开放的历程表明,虽然技术引进在一定时期内能够推动经济增长,但如果忽视制度改革,不触动那些不合理的利益集团,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深层次的问题,甚至会导致贫富差距和区域差距进一步拉大,社会矛盾逐渐凸显。
权力固化
从晚清到民国,再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权力的集中化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家治理的稳定性,但这种稳定也逐渐演变成了僵化。一旦改革威胁到现有的权力结构,反对力量便会迅速集结。戊戌变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改革对权力结构的调整,直接引发了以慈禧为首的权力集团的强烈反弹,最终导致改革失败。
利益集团的强大抵制
改革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技术工程,而是一场复杂的利益博弈。在东大(此处假设东大代表中国),利益集团往往依附于权力网络,形成了极为复杂的利益格局。以土地制度改革为例,改革开放初期的“包产到户”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的收益逐渐被地方政府和开发商瓜分,农民再次成为利益链条中的弱势群体。这背后,正是利益集团在利用各种手段维护自身利益,抵制进一步的改革。
改革设计妥协
在改革过程中,为了避免大规模社会动荡,常常采取渐进式的策略,这虽然是对历史教训的反思,但也导致了改革设计的短视与妥协。在一些关键领域的改革中,由于对利益集团的让步,使得改革未能触及问题的核心。例如,土地制度改革仅停留在表面,并未深入解决土地所有权结构的深层问题,为后续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社会动员不足
任何成功的制度改革,都离不开广泛的社会动员和公众支持。但在改革历程中,公众更多时候是被动的参与者,而非主动的推动者。缺乏公众参与,改革就很容易被利益集团操控,沦为服务少数人利益的“内部改革”。比如,某些地方的城市规划项目,由于缺乏公众的有效参与,往往成为利益集团谋取私利的工具,损害了广大民众的利益。
历史的经验教训清晰地昭示,技术引进只能带来短暂的表面繁荣,真正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是制度的深刻变革。而要实现这一变革,就必须直面并坚决触动利益集团,打破旧有的利益格局。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温良恭俭让。”改革,尤其是触动利益集团的改革,本质上无异于一场没有硝烟的革命。回顾历史,戊戌变法的失败,正是因为维新派试图以温和的方式推行改革,期望在不彻底打破封建顽固势力权力根基的情况下实现制度变革,最终被残酷镇压。面对根深蒂固的利益集团,若没有坚定的决心与果敢的行动,改革必将举步维艰。
改革者需具备坚定的信念与无畏的勇气。改革之路必然荆棘丛生,利益集团定会千方百计地维护自身特权,他们会动用各种资源,设置重重障碍。改革者必须清楚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不能因一时的困难与阻力而退缩。就如同历史上那些伟大的革命家,为了理想信念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改革者也应秉持这种大无畏精神,坚定地朝着改革目标迈进。
要善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历史上,每一次重大变革的成功都离不开广泛的群众基础与各方力量的支持。改革者应深入基层,了解民众的需求与诉求,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与改革紧密相连,让民众成为改革的坚定拥护者。同时,积极争取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新兴力量的支持,形成强大的改革同盟,共同对抗利益集团的阻挠。
矢志如磐,奋楫笃行,虽千万人吾往矣,改革之功必成。
本文来自作者{痘痘}投稿,不代表中方互动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aocaiwang.cn/archives/6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