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刚从加拿大回来,满心都是感触,打算跟大家好好聊聊。
你们在网上看到的那些关于加拿大的美图、传说,是不是让你觉得这个地方就像天堂一样完美无缺?
说实话,真正的加拿大,远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和真实多了。
如果你以为加拿大就是雪白的冰雪王国、极地的梦幻乐园,那你可真得重新整理一下你的认知了。
别急,今天我就带你一探究竟,看看这个所谓的“北美的温柔乡”究竟是什么样的。
加拿大:地大人稀,天寒地冻
首先,咱们得从地理说起。
加拿大,那个让人忍不住喊出“这不是美国,怎么这么大”的地方,真的大到让你怀疑地图上的面积是不是被偷换了。
整个国家的国土面积简直让人有点眼花缭乱——东临太平洋,西接大西洋,北边与北冰洋相邻。
你可以理解为,这地方三面都泡在海水里,哪怕你是个地图白痴,也能感受到“水”元素的强大存在。
如果你心里还在想着加拿大小小的几百平方公里,那就真得醒醒了。
这个国家的自然资源之丰富,简直可以用“地大物博”来形容。
森林覆盖率高达45%,其中的淡水资源更是惊人,近9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被水覆盖,真是湖多山少,地广人稀的典型代表。
而且,加拿大的气候也不简单。
别被那些蓝天白云给迷了眼,它的气候有点“冰火两重天”——中西部气温可以轻松突破40度,而北部的最低气温能让你从身到心都给冻成冰块,零下60度的严寒让你在想“这真的是地球吗?”
加拿大人:冰雪中的温暖(好像又有点冷)
说到加拿大的人,那真的是一个看上去有点冷,但又非常友好的群体。
你知道吗?加拿人的特点就是温和、礼貌、而又略显冷漠。
你进到任何一个商店,看到每个人都会热情地对你微笑,甚至还可能主动跟你打招呼。
可是,笑容过后,你会发现,他们并不是那种随便就会跟陌生人聊个天、深交一下的“社交狂人”。
换句话说,大家都非常讲究礼貌,保持一定距离。
但这种温暖又有点“假暖和”的感觉,让你很容易怀疑“他们真心觉得这场面是温暖的吗?”
而且,在加拿大的街头,你随便可以看到五花八门的各色人种。
你敢相信吗?在这片土地上,超过150个民族的人都能平和地生活在一起。
你可以看到英裔、法裔、德裔、爱尔兰裔等等一堆“老祖宗的遗传”,更有斯里兰卡、印度、菲律宾、日本等移民群体。
最不缺的就是华人,尤其在温哥华、渥太华和多伦多这些大城市,简直是街头巷尾都可以听到中文。
换句话说,这地方可能是唯一一个你随便能用中文点餐的国家。
文化碰撞?那可真的是无处不在。
当然,加拿大的民族构成虽然看似五光十色,但真正说到“爱国情怀”,这里的人心态可就有点儿复杂。
你知道吗?在加拿大国庆节那天,英国国旗和加拿大国旗一起飘扬。
没错,加拿大的女王同样是英国女王,在他们的内心深处,爱国似乎和英国那一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所以,大家对于“爱国”的定义总带着几分“悠闲”的意味,毕竟爱国这事儿,不能急嘛。
加拿大房价:一斤土豆的钱能买栋别墅?
说到生活成本,房价简直让你大吃一惊。
你以为温哥华的房价只是有点贵?错,温哥华的房价已经有点“逆天”了。
独立别墅的价格已经高到100万加币,折合人民币大概是500万。
你觉得这个价格还好?那如果你想住在那些热门区域,价格直接能飙到200万加币,也就是1000万人民币。
这个价格能买到北京的豪宅,但在这里,竟然只是个普通别墅。
所以说,在温哥华,想要住得舒服,手里真得有点儿厚厚的现金。
要是你觉得城镇的房子相对便宜一点,那倒是有点便宜。
大概40万加币,也就是200万人民币。
听起来是不是不算太离谱?但再想想,房价这么贵,而平均月薪才4440加币,你会发现即便是拼命工作也很难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简直就是有房买不起的节奏。
加拿大的工资:够不够高,谁知道?
那工资呢?当然不能和那些房价挂钩。
2020年加拿大的平均月薪是4440加币,折合人民币约22000元。
按理说,这个工资水平看上去不低,但你再想想,这在加拿大的繁华城市,比如温哥华、渥太华、蒙特利尔等地方的生活成本,基本上就得用这工资的三分之一或者更多去支付房租、食品、交通等各种开销。
所以,对于很多普通加拿大人来说,虽然工资不低,可是依然面临着“月光族”的困扰。
加拿大的医疗和教育:福利可真多
说到加拿大的福利,真得让你刮目相看。
加拿大的全民医疗制度,就是你生病了,医院就等着你来,别说挂号费了,连药品都能便宜到让你“怀疑人生”。
在加拿大,病了不怕,去医院花个几块加币,基本可以解决问题。
而且,由于大部分加拿大人都有医保,去看医生几乎可以零负担,只有少数项目需要自掏腰包。
所以,不用担心一得病就破产的问题,像在其他地方那样医疗费用压得喘不过气的情况在这里并不存在。
同样,教育也不差。加拿大的公立教育水平是非常高的。
你知道吗,在这里做一名高中老师,年薪大概是6万加币,也就是差不多30万人民币。
当然,如果是小学老师,工资会低一些,年薪大概5.5万加币。虽然比不上医生的收入,但总比国内的中学教师要好得多。
加拿大的物价:吃吃喝喝还算可以
至于日常消费,你可能觉得加拿大的物价一定很高。
可是,说实话,吃喝玩乐倒还算平价。我在旅游期间,每天的基本开销大约就是2000人民币,包括住宿、餐饮、景点门票等。
你要是住经济型酒店,一晚五六百人民币完全OK。
至于吃的嘛,从街边摊到西餐厅,各种口味应有尽有。
就算是西餐,价格也能让你觉得不算贵,比起国内那些大城市的“天价餐厅”来,简直是性价比高得多。
加拿大的日常:冷餐、牛奶和大鹅的世界
这次去加拿大,不得不说,这里真的有那么些“不太一样”。
要说这个地方的生活方式,不知道是不是北极风太冷,反正给我的印象就是:冷、静、有点奇怪。
不信?你跟我走一圈,看看从饮食到交通、从小费到垃圾分类,加拿大人是如何“高冷”到不行的。
饮食文化:冷得连饺子都不热
如果你觉得加拿大的饮食文化和中国差不多,那你大概是误入了平行时空。
在中国,谁能不爱吃一顿热腾腾的饭菜?炒菜、炖汤,热气腾腾的上桌,吃得满头汗、嘴角冒烟。
而在加拿大,你完全可以忘掉这种场景。
加拿大人吃饭的原则是——越简单越好。
速冻蔬菜、预制肉类、快餐文化,简直就是他们的代名词。
去加拿大超市一趟,你会惊讶于那些琳琅满目的速冻食品:速冻蔬菜、速冻鱼肉、速冻饺子……
这些东西,无论你是否喜欢,基本上都是加拿大人家常便饭的选择。
你以为冷冻食品就像国内的方便面一样当零食吃?错!
这些冷冻食品,都是要“大餐”一样吃的。
只要微波炉一开,十分钟搞定。
简直就是在和时间赛跑。
至于饺子嘛,加拿大人也吃!
不过,和我们“猪肉白菜”的标准配方不同,他们的饺子馅真的是奇葩得让你无法想象。
土豆奶酪馅、胡桃瓜馅、奶酪野菜馅……这是你能在超市里找到的“经典口味”。
头一次吃的时候,我完全懵了,差点没有把手里的饺子直接扔掉。
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他们居然会用酸奶来蘸饺子!
酸奶!你没听错!
这不就是把我们喜欢的酱油变成了酸奶,整个吃法从根本上挑战了我对饺子的认知。
地球人都无法理解!
生活离不开的牛奶
说起加拿大人的饮食习惯,有一样东西真的是离不开的,那就是牛奶。
牛奶便宜到让你怀疑人生。
你知道吗,加拿大超市里的牛奶,真的是以“水”的价格出售的。
你随便拿一瓶牛奶,可能连你的外套都不如它便宜。
当地人买牛奶就像我们买瓶可乐一样,随便买,买一大堆,囤货成堆。牛奶成了他们的“水”,一日三餐,随时都可以来一杯。
话说回来,加拿大人喝牛奶的那种执着,真是让人感慨。
比起其他饮品,牛奶在他们的餐桌上几乎是不可或缺的,就像中国人饭桌上的米饭一样,牛奶基本是用来搭配一切的。
小费文化:不给小费你敢走?
加拿大不仅人冷,连服务行业的热情也有点冷。
来加拿大之后,我深刻体会到了一个事实:不给小费,根本走不掉!
你想吃个饭,喝个咖啡,付账后那十来块小费,你得按时给上,不然你可别想轻松走出餐厅,服务员那眼神,能冻死你。
更夸张的是,很多商家不仅看你有没有给小费,还看你给的多少,是不是符合标准。
因为在加拿大,小费已经成了服务员工资的一部分,不给,真的是影响他们生活的节奏。
说不定,服务员还会翻个白眼,嫌弃你“不懂规矩”。
这个文化,真的是不敢不遵守。
有时候我真怀疑,如果你不给小费,是不是连下次光顾的机会都没了。
冬天怎么过?宅在家!
说到加拿大的冬天,那就真是冷得人怀疑人生。
这里的冬季,简直就是一个大冰箱。
气温零下40度都能见怪不怪,街头几乎没人,所有人都像溜进了暖气房。
温暖的家,成为了加拿大人在寒冷季节的唯一避风港。
你别以为冬天寒冷就可以呆在家里不出来,加国人冬天照样爱户外活动,玩滑雪、滑冰,甚至雪地摩托。
对他们来说,冰雪是享乐的季节。
而对于我们这种习惯了南方冬天不太冷的人来说,真的是每天都能感受到一秒钟冻成冰雕的恐惧。
购物时间?超市五点就关门
来到加拿大,我深刻感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割裂。
你在国内逛超市,总会见到那种24小时营业的大型商场,但在加拿大,你一定得知道——早上去,傍晚就结束了。
他们的大部分超市,下午五六点就开始打烊了,吃完晚餐,想去买个夜宵、点个外卖,基本都是空空如也,让你彻底体验一把,什么叫“心碎”。
没错,加拿大的街头,尤其是夜晚,死气沉沉,完全是空城计。
甚至连夜宵摊都能消失得无影无踪。
真想告诉他们:“兄弟,你们不怕夜生活消失吗?”
生活不止工作,还有“空闲”
加拿大的工作节奏也和中国的高强度有些差异。
你能想象吗?加国人的年薪普遍都不低,普通上班族年薪大概在12万到20万加币之间,这就相当于人民币40万左右。
你猜他们平时生活如何?按理说,应该是享受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才对。
但其实,加拿大人的周末却非常宁静。
没有“热闹的购物中心”没有“堵车的马路”,只有安静的家和漫长的假期。
他们更喜欢宅在家里,没有聚会,没有熬夜的场景。
整个周末,就像是静谧的夜晚。
本文来自作者{巴萨}投稿,不代表中方互动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aocaiwang.cn/archives/5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