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晏丽红所教授的“化工原理”正式结课。下课铃声响起时,这位中年大学女教师长舒一口气:终于解脱了。彼时彼刻,她被这个消极的念头吓了一大跳。
往后20多天,晏丽红百思不得其解,过去令她依依不舍的结课时分,今年为何变了味。12月14日傍晚,备受困扰的晏丽红写下了一篇博文,题为《被困在教学困境中的大学教师》,试图为自己的反常心态找到一个答案。
“是的,这学期我工作并不开心。确切地说,这一两年,我工作越来越不开心。”“不知道何时,学生变成了这样?麻木、冷漠,与老师形同陌路。”“没有了求知若渴的眼神,没有了师生思维火花的碰撞,上课对我来讲成了煎熬……”在家中那张陪她批改了无数份学生作业的书桌前,晏丽红撂下这些“狠话”。
博文引来了许多关注。读着同行们的评论,晏丽红才算得到些许安慰。她发现,原来自己并不孤单,很多长年坚守在教学一线的高校教师都感同身受。
“再也不用看见他们了”
执教20余年的晏丽红此前从未想过,有朝一日,自己会有逃离课堂的冲动。2002年,25岁的晏丽红从一所985高校硕士毕业,进入北方某“双非”院校工作。做了一年辅导员后,她被学院安排担任“化工原理”的授课老师。21年来,晏丽红将自己的大部分心血都投入这门课的教学之中。在晏丽红所在的大学,“化工原理”是一门非常重要的本科专业基础课,共计96学时,横跨一个学年,是化工、食品、轻工、生物等专业的学生在大二下学期和大三上学期的必修课。每次上课前,晏丽红都会把自己锁在书房,花好几个小时手写教学讲义。这门课程体系庞杂,涵括理论、实验和课程设计三大部分,同时也是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课。晏丽红曾多次完善、更新自己的教案,“努力让那些基础不好的学生也能听懂”。
因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充满热情的授课风格,晏丽红在学生中的口碑极好,不到30岁,便被学生评为最喜爱的老师。她的课堂总被挤得满满当当,常有其他班级的同学过来蹭课。
在她的悉心指导下,很多学生在硕士研究生考试中发挥出色,被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名校录取。此外,晏丽红还曾四次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三次荣获国家级特等奖。
在晏丽红心里,教室和讲台是神圣的,也是治愈她的地方。但最近几年,课堂却不再如往常那般令她快乐了。有几个场景,久久停留在晏丽红的脑海。
在本学期的一堂实验课上,晏丽红正给2022级的学生们讲解实验原理。语毕,她让大家耐心等候一会儿,仔细观察接下来要发生的实验现象。突然,后排两个学生一屁股坐在了地上,捧着手机打起了游戏。晏丽红走上前,轻声提醒他们不要玩手机。两个学生竟头也没抬地扔下一句“反正是等”,便继续打游戏。晏丽红有些错愕,没再接话。
还有一次是2021级的理论课,晏丽红看到一名同学没带课本,也没带纸笔,一直低头玩手机。课间休息时,她好心上前询问,结果学生理直气壮地说:“没带。”他没有抬头看老师一眼,游戏也没暂停一秒。手机界面里的游戏正酣,而桌上空无一物。
这两件事对晏丽红的打击很大。她想起7年前也曾写过一篇“控诉”学生的博文,抱怨孩子们交上来的作业字迹潦草。“但那时的学生至少心里是有老师的,对老师有起码的尊重。平时在校园中看到我,也会友善地问好。”
如今她面对的,却是一群将老师“拒于千里之外”的学生。北方的冬天干燥寒冷,晏丽红常常看到一些男生光脚趿拉着拖鞋、蓬头垢面地踩着上课铃踱进教室,整节课都躲在后排玩手机。晏丽红每次望向教室后方,都只能看到一片黑压压的头顶。
奇怪的是,这些连晏丽红都对不上名号的学生,却能在大大小小的线上作业或测验中取得满分,而且是在老师发布题目后的几分钟内就提交了答卷。
晏丽红觉得,自己像被一些学生“冷暴力”了。她也曾试图理解那些年轻人,但对方冷漠、麻木且抗拒的神情又令她心寒。一学年的课程终于到了尾声。“再也不用看见他们了。”晏丽红心想。
“幸福的教书匠”
晏丽红的微信个性签名是“幸福的教书匠”。与很多人不同,晏丽红是发自内心地爱这份工作、爱她的“孩子们”。“化工原理”的教学任务繁重,理论课4学时、实验课6学时,晏丽红每周的授课时长都在10学时左右。本科生大部分被安排在位置相对偏远的新校区,因此,晏丽红上一堂课就需要耗费将近4小时在往返路程上。有早课的时候,她甚至需要凌晨5点起床,赶最早的一趟班车。但晏丽红不觉得累。相反,她享受这个过程。她喜欢在回家的班车上写朋友圈,把今日课堂上的难忘瞬间一一记录下来。在晏丽红的叙述中,学生们是那样可爱、令她骄傲。他们会将画着表情符号的卡片偷偷塞进上交的作业里,给她一个惊喜;还会偷拍她讲课的照片并送给她,顺便贴上一排“小心心”。晏丽红讲课几乎不使用幻灯片,坚持手写板书。有次,身量娇小的晏丽红为了够到右上方的黑板,无意识踮起了脚,但当时她的注意力全在板书上,很久之后才落下脚跟。这个连她自己都没察觉的细节,被一个学生写在了课程总结中:“老师是那样认真,深深感染着我。”晏丽红看到这段差点哭了。她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在讲台上的一举一动,都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影响学生,甚至塑造他们的观念。思绪飘回过往,晏丽红想到了自己的老师。1995年,大一开学,晏丽红走进了“高等数学”王老师的课堂。他年纪不大,但穿着笔挺。推导公式的时候,王老师两眼放光、讲得眉飞色舞。写完一块黑板,他便将其向上一推,新的黑板顺势滑下。“安静的教室里响起黑板边缘在定滑轮上移动的声音,呲呲啦啦,像是空旷高远的天空中,一只飞雁掠过。”晏丽红这样形容道。在王老师的感染下,晏丽红爱上了数学,像位虔诚的信徒,守候在每堂课的座位前排。1996年,轮到喜欢穿藏青色中山装的周老师出场。“物理化学”很难,但周老师总能凭借最精炼但不失韵味的语言让十八九岁的学生们尽数吸收。原本枯燥的知识在他口中变成了故事,“他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洞察一切”。拿到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后,晏丽红去拜谢周老师。周老师像老父亲般叮嘱晏丽红,并将一支华丽的钢笔当作礼物送给了她。1998年,与李老师的相遇颇为惊艳。为了备考研究生,晏丽红报名参加了李老师的政治考研辅导班。第一次上课,只见一位身材纤细、留着一头利落短发、戴着一副茶色眼镜的女士冲进教室,在黑板上刷刷刷写下自己的名字,笔力遒劲、挥洒自如,几乎占满了一整块黑板,随后便做起了自我介绍,声音粗犷洪亮。在座的学生无不震惊于这种反差。李老师“侠女”般的精气神也令晏丽红无法忘怀。二十多年过去了,这些生动的形象一直活跃在晏丽红的脑海。他们在无形中塑造了晏丽红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她不断提供精神养分,支持她走向属于自己的“桃李满天下”。晏丽红一直以满腔的柔情关爱着学生们。打开她的朋友圈,几乎全部是与学生有关的内容。孩子们的作业、笔记、实验报告,写给她的卡片、送的节日小礼物,甚至最平常的微信对白,都被晏丽红细心珍藏了起来。她时常像阅读一本著作那样,一字一句地阅读学生的心声。曾经有个生物专业的学生,因“化工原理”期末考试及补考均未通过,来到晏丽红的课堂重修。令人意外的是,他突然变得很认真,不仅顺利通过了重修考试,还在结课后选择跨考业考研,改报化工专业。他说,是晏老师让他重新爱上了“化工原理”、找到了未来的方向。晏丽红的书桌上一直摆着一个看起来很“抽象”的手工菠萝。那是去年的两位学生花一个星期的时间亲手折的,送给晏丽红作为元旦礼物。不管多忙碌,只要抬头看一眼这个丑萌的菠萝,晏丽红心里就暖暖的。
“同是天涯沦落人”
发表博文前几日,晏丽红在公众号“南哪助手”上读到一篇文章,那是南京大学一位辅导员与学生的对话。“那位辅导员说,现在的学生普遍不尊重老师了。”晏丽红心想,连南京大学这样的名校都尚且如此,其他学校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
博文下的评论验证了她的猜想,来自天南海北的大学老师们聚集于此,倾诉着心中苦闷和困惑。“这学期我也上了一门课,通识选修(全校公选),大约80名同学,几乎没有认真听的,能听下课程60%的同学不会超过四分之一。而10年前,类似的课程效果却好得多。尽管不是一个学校,但均是省属本科高校。也想过类似问题,找不到答案,不是时代抛弃了我们,就是抛弃了他们。”有老师如是说。
很多人尝试给出解决方案。有位老师的方法称得上“简单粗暴”:“我从第一节课就说明,如果全部不听课,那就全部挂,到时候我写情况说明。要是你们觉得危言耸听,可以试验一下。”
也有人更加关注现象背后的原因。有人认为问题出在班级规模,提出如果将动辄上百人的“大锅饭式”教学转为小班化教学,情况将会有所好转;也有人认为,晏丽红文中提到的案例多集中在2021级和2022级学生,恰好是被频繁要求上网课的几届高中生,他们对线下教学模式缺乏体验,自然对老师冷漠。
晏丽红也尝试分析过学生漠视老师、排斥学业的原因。据她观察,“过程考核”或许是影响因素之一。
自2020年国家颁布《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来,各高校便陆续推出课程学习过程管理办法,建立更加多元化的考核体系,通过课堂表现、平时作业、阶段性测验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状况。
以晏丽红所教授的“化工原理”为例,学生的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占比高达40%。晏丽红认为,这样的做法看似从更多元的角度考核了学生的课程学习状况,实则会打击一些讲诚信的好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还助长了一部分学生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不良作风。各类流程繁琐的线上评测和随堂考核非但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了学生们的额外负担。“给学生这么多的时间轴、生死线,设置各种条条框框,结果就是近乎报复性的厌学。”晏丽红说。
博文发出后,有位老师的评论尤为刺眼。那是一位更加资深的大学教师,他以过来人的视角劝告晏丽红:“没必要刻意和学生做什么朋友,大部分学生只是你生命中的过客。反过来说大部分教师也是学生生命中的过客。有个别学生可以做朋友,但多数是过客。”
曾经有同事也这样劝说过晏丽红,让她不要过度用心,一份工作而已,不要对师生关系有过高的期待。但晏丽红始终过不了自己心里这一关。
她对2017级的一个女孩印象颇深。那个女孩来自广西,基础比较薄弱,开始学得有些吃力。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结束后,女孩鼓起勇气给晏丽红发来消息,怯生生地问她假期是否需要把课本带回家复习,提前准备可能到来的补考。晏丽红说,你就带着吧,多学一学也不是坏事。
没想到下学期一开课,这个女孩便出现在了课堂的第一排。往后每一堂课,她都风雨无阻地坐在晏丽红的眼皮底下,全神贯注地听课、记笔记,下课后还常常向晏丽红请教问题。第二学期期末的课程设计答辩结束后,女孩走到晏丽红身边,羞涩地递给她一张明信片:“晏老师,等人都走了你再看。”
等教室空了,晏丽红这才翻过卡片,满满当当的字迹映入眼帘,写满了对她的感激。“要不是您的认真和耐心,我恐怕无法坚持下去。遇到您这么好的老师,是我大学生涯中的幸运。”晏丽红的眼眶不觉湿润起来。想起那一张张真挚的笑脸,晏丽红无法将他们视为“过客”。她希望能借此机会抛出一个问题,吸引更多的人来正视这些现状,再一起寻找出路。
她说,学生最终都是要服务社会的。任何一个被草率放弃的孩子,都有可能成长为未来国家和社会的中坚力量。
本文来自作者{帕斯卡}投稿,不代表中方互动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aocaiwang.cn/archives/4966